一批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年轻人选择走向田野,探寻土地和植物的秘密。他们对土地有感情,也有能力让它变得更肥沃
又是一年春耕时。曾经贫瘠的土地,如今正承载着越来越多年轻的梦想。
目前,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超过1500万人,其中不乏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年轻人。他们有的是“城里娃”,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农村,探寻土地和植物的秘密,种出绿色有机农产品;有的精通科技,一门心思蹲在田间地头研究种植技术,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;还有的玩转产业运营,把农业产业搞得风生水起…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对土地有感情,也有能力让它变得更肥沃。他们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,躬身实践,奋力回答两个问题——“谁来种地”“怎样种好地”。
“传承农耕文化,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和底气”
年前见到石嫣时,她刚刚参加完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的乡村春晚。经过7年多的发展,她所创立的“分享收获”农场已经成为当地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持续向外输出各类有机农产品的同时,还为周边村落的“老农人”提供了工作岗位,也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“新农人”。在身边人眼里,38岁的石嫣不仅仅是学问高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、清华大学博士后,更是接地气、懂种地的“掌柜的”。
谈起成立农场的初衷,石嫣坦诚地说,“当初只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吃上有机食物。”7年多来,石嫣采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,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稳健发展的“分享收获”农场从.开始的30户会员发展到1200余户,吸引了60余名新老农人在此工作,累计配送蔬菜超过200万斤,减少化肥用量超过30万斤。
石嫣介绍说,所谓社区支持农业模式,就是提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连接,是一种“共担风险、共享收益”的友好互助模式。生产者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生态方式种植,不使用任何化肥、农药、化学添加剂等人工化学合成材料,保证种植食物的健康、安全,消费者则需要在种植之初预付生产者一年的生产费用。
不过,这条走有机种植的农业之路并不顺利,不仅有人称她是“傻博士”,劝她“用点农药谁又能知道”,生产中的问题更是不断出现。曾经有合作农户面对猖獗害虫忍不住用了一次农药,石嫣只好要求把那一块地的菜全部拔掉;即便小心翼翼控制温度和通风,因为没有及时打开大棚封口,曾经一中午烧死过一棚西红柿……但石嫣和团队始终没有放弃绿色农业、有机种植的初心。
如今,走进“分享收获”运营的蔬果大棚,你可能需要躲闪一下正在忙碌授粉的雄蜂,俯下身捧出一抔土,也许会发现一条正在蠕动的小蚯蚓,而且大棚内部像实验室一样可以控制光照、湿度与温度,这些细节都能体现出土壤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管理。在石嫣看来,“做农业不是攀登珠穆朗玛,一次登顶就是成功,更像是每一天的修行。”
本文转自人民网,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删除